百步蛇 Deinakistrodon acutus
俗名:五步蛇、蝮蛇、山谷鱉
台灣常見六種毒蛇之一,屬出血性毒。蝮蛇科 Viperidae。常棲息於山區叢林地帶環境、尤其在山坡石縫中。
辨認特徵:體背兩側有黑褐色倒三角形斑、左右相對呈沙漏狀、嘴尖向上翹,頭大呈三角形,狀似鱉頭,頭頂呈暗綠色,頭側黃色,自眼至口角有一黑帶,口內有一對巨大且能自由伸縮的管牙,可長達3-4公分,為台灣地區毒蛇中體形最大的一種,蛇毒含一些促凝血、抑制血小板凝集及抗凝血醣蛋白,而造成出血症狀。

症狀特徵:
- 咬傷時,局部有劇烈疼痛,皮下腫脹迅速,皮膚表面很快即出現多個大小不一的水泡及血泡,咬痕處會持續滲血。病人凝血機能明顯受到抑制,凝血原時間(Prothrombin time, PT)及APTT異常,而且血小板計數明顯降低。因為凝血功能異常,病人可能合併其他器官的出血,例如牙齦出血、便血、尿血、甚至咳血或腦出血。
- 若沒有治療,凝血機能及血小板計數不會恢復正常,咬傷部位可以持續腫脹及組織壞死。
- 延遲治療可能會局部腫脹,嚴重時造成間室症候群,橫紋肌溶解等。
檢驗及臨床評估:
- 毒蛇辨識、臨床症狀、牙痕明顯粗大、局部症狀嚴重,有明顯的全身性出血傾向。咬傷早期即發生凝血障礙及嚴重組織反應,應高度懷疑百步蛇咬傷。
- 實驗室檢查:Platelet count、Prothrombin time (PT)、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(APTT)、纖維蛋白原、纖維蛋白分解產物、硫酸魚精蛋白試驗(protamine sulfate test)、D-dimer、血紅素結合蛋白haptoglobin、血漿血色素、尿液hemosiderin等。
治療方式:
- 若有致命性出血,必須建立大量輸液或輸血管道,以維護病人生命徵象。
- 消毒傷口、給予破傷風類毒素。
- 監控病人凝血機能。
- 使用抗百步蛇血清是最好的治療方式,初始劑量是2~4瓶。依症狀的嚴重度及中毒後至到院時間的長短來衡量。
- 治療標的為改善凝血異常的狀況,使纖維蛋白原回升至接近正常、纖維蛋白分解產物及D-dimer消失、硫酸魚精蛋白轉為陰性、凝血時間(PT,APTT)恢復正常、血色素及血小板維持穩定。
- 凝血機能不正常、血小板計數太低的病人,可以輸注濃縮及新鮮血漿,減少出血傾向。
- 臥床休息並抬高受傷肢體。
- 發生間室症候群時,宜作筋膜切開術。
- 有續發感染時,以抗生素治療。